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深圳大学李凯教授团队Angew:Cu-H作用提升低配位发光铜(Ⅰ)配合物稳定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13

具有d10电子构型的铜(I)配合物,因具有较高的地壳丰度以及能够避免非辐射的d-d激发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OLED发光材料之一。近年来,具有直线构型的卡宾-金属-酰胺(CMA)配合物,通过电子结构调控实现配体-配体电荷转移(LLCT)激发态,可以获得高效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和显著降低的发光寿命。然而,二配位几何结构导致金属中心暴露,使得铜金属一直存在稳定性低的问题,是科学家开发该类型配合物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近日,深圳大学李凯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次级调控的分子设计策略,通过构筑分子内铜-氢非共价相互作用来协同提升配合物的稳定性,所开发的真空蒸镀OLED显示出创纪录的高外量子效率和优异的运行寿命。

   

图1:分子结构及单晶结构

在本论文中,作者设计了一个名为13H-二苯并[a,i]咔唑(DBC)配体,具有独特的几何结构,除了与金属中心形成配位σ键外,还能够与金属中心形成一对金属-氢键相互作用,形成钳形螯合模式。MCuDBC和ICuDBC的单晶结构分析显示铜原子和HDBC原子之间的距离短至2.383A(图1)。理论计算也验证了Cu···H相互作用的存在,并揭示了其吸引力作用的属性。与参比化合物的对照实验证明了Cu···H相互作用对配合物分子稳定性具有显著提高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有效抑制了Cu-N配位键的断裂(图2)。              

图2:TGA及核磁共振氢谱

如图3所示,采用两个含有金属-H键的铜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真空蒸镀OLED的EQEmax值分别达到28.9%和29.5%,最大亮度超过230,000 cd m-2。在100,000 cd m-2的高亮度下,两个发射器件的效率滚降也只有约20%。在器件运行稳定性测试中,在初始亮度(L0)为3000 cd m-2测试条件下,MCuDBC的LT90为68小时。ICuDBC的LT90为59小时。据此估算,在L0为1000 cd m-2的情况下,MCuDBC和ICuDBC的LT90值分别为440小时和382小时,接近文献报道的黄光发射铜(I)类似物的405小时纪录。

            

图3: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Harnessing of Cooperative Cu···H Interactions for Luminescent Low-Coordinate Copper(I) Complexes towards Stable OLEDs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