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深圳大学杨楚罗/罗正辉&深圳技术大学张光烨Science China Chemistry.:通过氰基取代改善双轴共轭受体的分子堆积和纤维形态,实现19.71%的高效率OPV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9


有机太阳能电池 (OSCs)效率提高主要是依靠A-DA1D-A型小分子受体(SMAs)上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引入双轴共轭结构(即在原有A-DA1D-A结构基础上再加一个共轭核),可以设计出具有更好结晶性和更优分子排列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如ATIC-C11)。这种材料能够形成类似纤维状的微观结构,有助于构建理想的给受体混合纳米结构,从而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尽管如此,目前能实现这种结构的材料仍然很少,除了L8-BO等先进材料外,其他表现优异的材料还比较稀缺。

此研究中,杨楚罗团队开发了三种双轴共轭受体(BCAs)(分别命名为T1、T2和T3),它们的区别在于中心核部分氰基数量不同。研究发现,氰基取代增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晶体的相干长度。值得注意的是,D18:T2混合薄膜展现出显著的缨状微胞结构——这是BCAs中的首次观察——其中胶束比纤维大得多,从而获得了更有利的形态,同时基于激子扩散和电荷传输得到改善,因此D18:T2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达到了19.05%,其性能优于基于T1和T3的器件。通过将PEDOT:PSS层替换为自组装的2PACz单层,PCE进一步提升至19.71%。

   

图1 分子结构和合成路线

                           

2 器件性能

论文信息:

标题:Enhancing Molecular Stacking and Fiber Morphology of Biaxially Conjugated Acceptors via Cyano Substitution to Achieve 19.71% Efficiency in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gine.com/doi/10.1007/s11426-025-2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