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深圳大学杨楚罗/李凯团队: 一种用于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热活化延迟荧光铂(II)配合物,具有高效率和较低效率滚降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6

尽管磷光Pt(II)配合物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由于辐射跃迁速率受限,具有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且动力学衰减曲线寿命较短的红色磷光仍较为罕见。过渡金属配合物已被证明在实现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发射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关于TADF型Pt(II)配合物的报道仍然非常稀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两种红色TADF型Pt(II)配合物,分别为 Pt-tCzDBPZ(Pt1)和 Pt2-tCzDBPZ(Pt2)。通过引入供体–受体型单齿配体,这些配合物具有金属扰动的配体内电荷转移(MPICT)激发态,较小的单线态三线态能隙(0.086–0.089 eV)以及适中的自旋–轨道耦合矩阵元(约10 cm⁻¹)。这些配合物表现出红色TADF发射(约630 nm),具有较高的PLQY(82–92%)和延迟荧光寿命(1.51–1.63 ms)。基于 Pt-tCzDBPZ 的蒸镀型红色OLED器件展现出高达35.6 %的外量子效率(EQE),并具有较小的效率滚降。尽管Pt原子强烈的重原子效应有利于磷光过程,本研究仍证明了一种可行的Pt(II)–TADF发光材料设计策略,使其在性能上优于传统的磷光型Pt(II)配合物。

   

1.(A)Pt1 和 Pt2 单晶结构的示意图。测量了金属–ππ–π非共价接触距离。(B)基于 Hirshfeld 分区的独立梯度模型(IGMH)分析,显示了配体间的多重吸引性和非共价相互作用。

                           

2.(A) 自由供体–受体配体和 Pt (II) 配合物在甲苯中(10⁻⁵ M,298 K)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B) 在除氧甲苯中(浓度10⁻⁴ M;Pt1 和 Pt2 的激发波长 λₑₓ = 450 nm;室温和77 K)的归一化发光光谱。(C) 在5 wt% PMMA 薄膜中(室温和77 K;配体 λₑₓ = 375 nm;Pt 配合物 λₑₓ = 410 nm)的归一化发光光谱。(D) 在5 wt% PMMA 薄膜中(λₑₘ = 632 nm)随温度变化的光致发光衰减曲线。插图:基于Arrhenius 拟合的 k_TADF–温度关系。(E) Pt1 在不同温度下(5 wt% PMMA 薄膜)发光寿命的Boltzmann 型拟合(λₑₘ 恒定)。(F) Pt1 在不同温度下 TADF 与磷光贡献比随温度的变化。

                           

3.A)Pt1 在甲苯中(0.1 mM)经 400 nm 飞秒激光激发后,在不同延迟时间下获得的飞秒瞬态吸(fs‐TA)光谱的演变:A–C)分别展示了从皮秒到纳秒尺度的 ESA(激发态吸收)变化。(D)在595 nm 处的动力学跟动力学衰减曲线。

                           

图 4. Pt1 和Pt2 的基态优化几何结构、前沿分子轨道(HOMO/LUMO)分布及主要激发态能级示意图。

                   

5. (A) 器件结构示意图及能级图。(B) 器件中所用功能层材料的化学结构。(C) 在1000 cd m⁻⟡下记录的 Pt1 器件电致发光(EL)光谱。(D) Pt1 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随亮度的变化曲线。(E) Pt1 器件的电流密度与亮度随电压的变化曲线。


论文信息:

标题:A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t platinum(II) complex for r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high efficiencies and small roll-of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4ta0230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