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Angew:集成硼-氧路易斯对的MR-TADF发射器用于高性能BT.2020深蓝光OLED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10

研究背景:

寻找符合严格BT.2020色域标准(要求理想峰值、窄半峰宽和最小单重态-三重态能级分裂)的深蓝光发射器,常常受到多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分子复杂合成的阻碍。




近日,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选择性的策略:通过分子内亲电硼化反应将B–O路易斯对整合到MR-TADF体系中。通过精细控制串联硼-傅克反应,他们合成了鞍形分子3BON,尽管稠合硼结构通常易发生逆硼-傅克反应。3BON表现出高效的深蓝光TADF发射,峰值在440nm,半峰宽为18nm,以及低的ΔEST为0.12eV。与其母体发射器DABNA-1相比,3BON同时实现了光谱蓝移、半峰宽变窄和ΔEST减小。主相互作用轨道分析表明,涉及B–O路易斯对的独特轨道相互作用使能级失稳,从而导致发射蓝移。使用3BON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展示了最先进的性能。该器件在9 wt.%掺杂浓度下实现了24.8%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并具有超深蓝窄带发射(峰值443nm,半峰宽24nm;CIE: 0.1554, 0.0454),完全满足BT.2020标准。此外,3BON独特的鞍形结构赋予了其显著的掺杂耐受性,在0.5–20 wt.%的宽掺杂范围内,EQEmax攀升至26.3%。超荧光器件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EQEmax = 23.8%,峰值441 nm,半峰宽19 nm)。这些结果代表了迄今为止报道的、性能最佳的符合BT.2020标准的OLED之一。


图1. 合成路线图:插入了中间体的HOMO分布图(紫色圆圈表示HOMO图案中的成键特性)以及2BON和3BON的单晶结构图(椭球概率40%)。



图2. 3BON的详细单晶结构:a) 相关平面及其二面角;b) 聚焦于MR骨架在不同视角轴向上的纽曼投影图;上:C12─B3键;左下:C13─B3键;右下:C34─B3键。


图3. a) 3BON和tBu-2BON的HOMO和LUMO分布图;b) 3BON掺杂薄膜的延迟衰减曲线,插图:瞬发衰减曲线;c) 3BON、tBu-2BON和OMe在甲苯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d) 3BON、tBu-2BON和OMe在甲苯中的光致发光光谱。



图4. 轨道对示意图:为清晰起见省略了另一组简并轨道,连接每个MR骨架PIOs和B–O路易斯对PIOs的虚线对应的彩色百分比是该PIO对此PIMOs的贡献权重。




图5.  a) 器件1–4的激子复合区迁移示意图;b) 器件1–4在4 V工作电压下的EL光谱:器件1:峰值427 nm,半峰宽53 nm;器件2:峰值427 nm,半峰宽70 nm;器件3:峰值427 nm,半峰宽50 nm;器件4:峰值441 nm,半峰宽19 nm。


图6.  a) 已报道的基于MR-TADF发射器且CIEy<0.1的代表性深蓝光OLED的外量子效率、EL峰值和半峰宽对比(圆形),本工作的器件性能以星形标示(标签对应支持信息表S3中的条目);b) 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外量子效率随亮度变化图,插图:不同浓度下的CIEy值变化;c) 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曲线;d) 不同掺杂浓度在1000 cd m⁻²亮度下的电致发光光谱。


文章总结

一、创新性地引入了B–O路易斯对策略:通过分子内亲电硼化反应,将B–O路易斯对成功整合到MR-TADF骨架中,这是一种新颖且高选择性的分子设计策略,克服了传统MR-TADF分子合成的复杂性。 二、实现了优异的光物理性能协同优化:所得分子3BON同时实现了深蓝光发射(峰值440 nm)、窄半峰宽(18 nm)和小的单重态-三重态能级分裂(0.12 eV),这种发射蓝移、光谱窄化与ΔEST减小的协同提升得益于B–O路易斯对引起的独特轨道相互作用对前沿分子轨道能级的调控。 三、获得了高性能且具掺杂耐受性的BT.2020深蓝光OLED:基于3BON OLED器件实现了高达24.8%-26.3%的外量子效率,其电致发光完全满足严格的BT.2020蓝光标准;特别地,3BON独特的鞍形分子结构赋予了器件优异的掺杂浓度耐受性,在0.5-20 wt.%的宽范围内均能保持高性能,这在无外围屏蔽基团的MR-TADF发射器中尚属首次报道。 四、提供了深入的机理见解并展示了器件工程优化:通过主相互作用轨道分析揭示了B–O路易斯对调控发光性质的电子结构根源;通过精确控制激子复合区等器件工程手段,进一步优化了器件性能,并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超荧光器件,为未来材料设计与器件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