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团队Dyes and Pigments:含重原子TADF分子中小的单线态-三线态能隙对高性能电致发光的关键作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31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迅速发展,以其轻薄、可弯曲、透明、响应速度快等特性,在显示和照明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的出现,使OLED器件理论上能够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IQE),其原理是通过高效的反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过程,充分利用单重态(singlet)和三重态(triplet)的激子。然而,目前TADF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在高亮度下,器件的效率显著下降(效率滚降,efficiency roll-off),其根源在于反系间窜越速率(kRISC)不足。

根据Fermi黄金法则可知影响kRISC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能量差(ΔEST)和自旋轨道耦合(SOC)强度。在这项研究中,团队通过连接含硒电子供体和三嗪受体设计了两个TADF分子。探究这两者之前的内在关系。

   

图1:分子设计策略及分子结构

本文中,团队成员通过有策略地在分子骨架上引入氰基部分,合成了两种含硒的D-A型发射体,即TRZSEID和CNTRZSEID,并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发现同样的重原子效应对它们的光物理性质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尽管两种分子有着相似的分子框架,但具有较大ΔEST的对照分子中的重原子效应对其光学性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较低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和较弱的TADF特性。相比之下,具有较小ΔEST的分子表现出明显更好的光学特性,包括更高的PLQY、快得多的kRISC,从而改善了器件性能。这项工作强调了一个小的ΔEST是重原子效应增强kRISC和优化TADF分子设计的先决条件。

                           

图2: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相关成果以标题“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small singlet-triplet energy gap in heavy-atom containing TADF emitters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luminescence”(影响因子4.1,中科院JCR一区),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杨楚罗教练和邹洋副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标题: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small singlet-triplet energy gap in heavy-atom containing TADF emitters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luminescence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dyepig.2025.11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