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基于稳定蓝光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的高能效长寿命白光发光二极管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31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凭借柔性、低功耗和护眼特性,被视为下一代照明和显示技术的核心方向。然而,现有WOLED面临严峻挑战:蓝光组分难以同时实现高激子利用率与长寿命,导致器件效率(尤其功率效率)和稳定性不足,严重阻碍其商业化进程。

当前主流方案中,纯磷光WOLED虽可实现高功率效率(>100 lm/W),但高能蓝光易破坏磷光材料的化学键,造成器件寿命骤降。传统荧光蓝光材料虽能提升稳定性,却受限于25%的激子利用率上限,无法满足高效照明需求。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蓝光材料因其刚性硼氮稠环骨架的潜在稳定性及接近100%的激子利用率,为突破上述瓶颈提供了新路径,但其在WOLED中的集成策略仍需优化。

针对这一挑战,深圳大学杨楚罗教授团队提出“精准调控激子复合区与光谱覆盖”策略,通过引入高稳定性的蓝光MR-TADF材料(如BCzBN及优化分子BCzBN-3B),结合黄光磷光材料PO-01与红光MR-TADF材料DB3,构建创新的B-R-B三明治结构器件(图1)。该设计核心包括:蓝光层(EML-B):BCzBN或BCzBN-3B单独掺杂于双极性主体DMIC-TRZ。红光层(EML-R):PO-01作为磷光敏化剂与DB3共掺杂,实现双组分发光。B-R-B结构通过限制激子扩散范围,显著提升光谱稳定性,并通过调节蓝光与黄红光比例实现光色精准调控。

     

Fig. 1 | B-R-B三明治结构WOLED器件设计示意图


基于上述策略,团队开发了三色白光器件:

基础器件T1(BCzBN):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达32.3%,最大功率效率(PEmax)为89.1 lm W-1优化器件T2(BCzBN-3B):EQEmax提升至34.4%,PEmax达101.8 lm W-1(当前WOLED最高水平之一),且在1000 cd m-2亮度下EQE保持23.4%。BCzBN-3B因更高的量子产率与更快的反向系间窜越速率(kRISC),成为效率突破的关键。


                           

Fig. 2 | 基于BCzBN和BCzBN-3B的三色白光器件性能


为实现标准白光(CIE 0.33, 0.33)与高显色指数(CRI),团队进一步引入深蓝光MR-TADF材料BN3及绿光MR-TADF材料2PTZBN:三色器件G1(BN3/PO-01/DB3):EQEmax=32.1%,PEmax=74.5 lm·W-1,CIE=(0.38,0.30),CRI=71。四色器件G2(BN3/2PTZBN/PO-01/DB3):CRI提升至88,CIE=(0.37,0.38),EQEmax=30.6%,PEmax=88.2 lm·W-1该结果验证了B-R-B结构在高CRI器件中的通用性,同时维持效率优势。

                           

Fig. 3 | 基于BN3的高显色性白光器件性能

团队系统评估了激子调控对寿命的影响。B-R-B结构通过限制高能激子累积,减少材料降解:BCzBN器件L1:在1000 cd·m-2初始亮度下,LT90(亮度衰减至90%的时间)为520小时。BCzBN-3B器件L2:LT90高达761小时(当前WOLED最长纪录之一),归因于其更快的kRISC降低三线态激子浓度。    

                       

Fig. 4 | WOLED器件寿命测试结果

本研究通过蓝光MR-TADF材料创新与B-R-B结构设计,首次在WOLED中同步实现:超高效率(EQEmax=34.4%, PEmax=101.8 lm·W-1超长白光OLED 寿命(LT90=761小时)高显色性(CRI=88)该策略为柔性照明与高清显示提供了可扩展方案。成果发表于光学顶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影响因子20.6,中科院一区),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国豪为第一作者,缪景生助理教授与杨楚罗教授为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及深圳大学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