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最新研究成果 -> 正文

深圳大学杨楚罗/李凯教授:通过空间电荷转移激发态调控多重共振延迟荧光实现高效稳定的窄带电致发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0-18

多共振B-N体系因其独特的局域化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分布,能实现半高宽(FWHM)小于40 nm的窄带发射,同时具备TADF特性。然而,这类材料面临双重挑战:其一,大ΔEST导致RISC速率缓慢,现有策略如引入多个硼原子或重原子虽能缩短激发态寿命,但会牺牲结构刚性或增加合成难度;其二,平面刚性结构在固态下易发生分子间聚集,传统器件仅能在低于5 wt%的掺杂浓度下工作。已有研究尝试通过辅助给体构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态加速RISC,或采用空间位阻基团抑制ACQ,但鲜有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报道。

   

分子设计思路

本文针对硼氮(B-N)嵌入的多共振(MR)型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发光材料存在的RISC速率低和ACQ两大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三明治”分子设计策略,通过引入空间电荷转移(TSCT)激发态,成功实现了高性能窄带电致发光材料的突破性进展。本研究选用刚性咔唑桥连接B-N核,通过将B-N MR核夹在两个电子给体(DPXZ)之间,构建了具有空间电荷转移特性的三明治结构(分子NBNN1和NBNN2)。这种设计通过精确调控能级,使RISC速率提升至母体B-N分子的10倍(kRISC达2.7×105 s-1),同时保持91%的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和优异的色纯度。由于给体单元对B-N核的空间屏蔽作用,材料在高达20 wt%的掺杂浓度下仍能保持性能稳定。基于NBNN2的OLED器件展现出31.7%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在1000 cd/m2和3000 cd/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分别仅为20.9%和16.7%,并实现了85.2小时的操作寿命(LT95)。这项研究为同时解决MR-TADF材料的RISC动力学限制和ACQ效应提供了兼具电子与空间效应调控的分子设计范式。

                           

光物理测试

     器件应用方面,突破MR-TADF材料对掺杂浓度的严苛限制。传统B-N材料在10 wt%。以DMIC-TRZ为宿主、NBNN2为发光层的OLED器件(3 wt%掺杂)实现了CIE坐标(0.29,0.68)的纯绿光发射,FWHM仅38 nm,其性能显著优于对照器件(BN2在1000 cd/m2效率滚降达62%)。值得一提的是,85.2小时的LT95寿命(1000 cd/m2初始亮度)在没有贵金属敏化剂的MR-TADF器件中属领先水平,这归功于TSCT态缩短激发态寿命减少了材料降解。

                           

器件数据表征

   在于揭示了TSCT态对MR-TADF材料的多重调控机制:电子层面,中间3TSCT态通过增强SOC效应打通了1MRCT→3TSCT→3MRCT的能量传递通道;空间层面,给体单元的立体屏蔽既抑制了ACQ效应,又通过固定分子构象维持了高辐射速率。这种"能级工程-空间控制"的双策略为开发下一代窄带OLED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其分子设计原则可拓展至其他MR体系,如最近报道的硼氧和碳硼烷(Carborane)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给体-受体空间取向与SOC强度的构效关系,以及如何在更宽光谱范围内实现类似的性能调控。

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Regulation of Multiple Resonance Delayed Fluorescence via 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 Excited State towards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Narrowband Electroluminescence

全文链接:https://doi-org.accproxy.lib.szu.edu.cn/10.1002/anie.202310943